2.1 两类链结构在RWA中的角色与适用场景
在现实世界资产(RWA)项目中,区块链技术的使用正逐步成为资产数字化的关键路径。然而,不同监管背景与资产结构决定了联盟链(Permissioned Chain)与公链(Public Chain)在项目架构中的角色差异。理解这两种链型在RWA流程中的分工与优劣,是设计合规高效RWA结构的基础。
1)联盟链:数据确权与合规“缓冲区”
联盟链常被用于中国内地资产的确权环节,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公开披露的经营数据。例如:
与蚂蚁链合作的光伏发电项目,可通过联盟链记录发电量,确认其对应的收益权;
使用星火链网或行业自建联盟链,进行企业利润、租金、收费权等“软性资产”的链上映射。
优点:
对敏感数据进行私密管理;
在合规允许范围内进行“链上存证”;
利于获得监管支持与企业内部数据接入。
局限:
成本高昂:完整确权链条通常耗资400万人民币以上;
封闭性:非联盟成员不可读取核心数据,限制流动性;
不可直接发币:仅能存证,无法实现资产发行与跨境流转。
2)公链:发行载体与资产流通主场
公链则作为RWA项目的价值发行与二级市场流通平台,具有完全开放的基础设施特征。在美国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地,RWA代币通常在如以太坊、Polygon等主流公链上发行:
贝莱德(BlackRock)通过设立新加坡结构,在以太坊上发行美债类RWA;
香港项目常通过“SPV + 公链”形式,将国内资产的收益权确权结果转化为可交易代币。
优势:
全球投资人可接入,无需许可;
智能合约支持收益分配、交易撮合、DAO治理等功能;
可对接DeFi生态,如稳定币、DEX、借贷市场,提升资产流动性。
以太坊等主链存在Gas费用较高、确认速度较慢的问题;
对链上数据真实性和KYC合规要求较高,需依赖链下尽调与数据桥接。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