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1 兩類鏈結構在RWA中的角色與適用場景
在現實世界資產(RWA)數碼化過程中,區塊鏈正日益成為核心技術支柱。然而,受監管制度、資產結構與業務模式所限,**聯盟鏈(Permissioned Chain)與公鏈(Public Chain)**在RWA項目中的角色定位與應用場景存在明顯差異。準確理解這兩類鏈型的功能分工與優劣,是設計一個合規、高效、可落地的RWA架構的關鍵前提。
1)聯盟鏈:數據確權與合規「緩衝區」
聯盟鏈常被用於中國內地資產的初步確權階段,尤其適合涉及商業敏感或無法公開披露的資料場景。例如:
某光伏項目與螞蟻鏈合作,將發電量記錄於鏈上,從而確立其收益權;
使用星火鏈網或產業自建聯盟鏈,映射企業利潤、租金、收費權等「軟性資產」的鏈上表徵。
優勢:
對敏感經營數據可進行私有化處理與授權管理;
於合規範圍內完成鏈上存證,有利於稽核與報告;
更容易獲得監管部門支持與企業內部數據接入。
局限:
成本高昂:完整確權流程一般需耗資約人民幣400萬元以上;
封閉系統:非聯盟成員難以接入數據,限制流動性與透明度;
不具發幣功能:僅作為存證層,無法直接作為資產發行與跨境流通載體。
2)公鏈:發行載體與價值流通主場
公鏈作為RWA代幣的發行平台與交易市場,具備完全開放、可編程、高可及性的技術特徵。在美國、香港、新加坡等法制健全市場,RWA產品多在以太坊、Polygon 等主流公鏈上進行代幣化發行,例如:
貝萊德(BlackRock)透過在新加坡設立合規架構,於以太坊上發行美債類RWA產品;
多個香港項目則採用「SPV + 公鏈」結構,將內地資產的收益權鏈上證明轉化為可交易代幣。
優勢:
無需授權,全球投資人可即時接入;
支援智能合約實現收益分配、DAO治理、交易撮合等功能;
可無縫對接DeFi基礎設施,如穩定幣、DEX、借貸協議等,極大提升流動性。
挑戰:
主鏈如以太坊存在Gas費用高、確認速度慢等問題;
對鏈上資料的真實性、KYC與資產合規要求高,需依賴鏈下盡職調查與數據橋接機制。
Last updated